官术网 > 历史军事 > 1908之钢铁雄心 > 第四百六十六章 应龙喷气式战斗机及双引工程

?    欢迎大家来到官术网:http://www.3dllc.com

    历史上最早的喷气发动机被认为是古希腊数学家亚历山大利亚的希罗heroalexandria)在公元1世纪发明的汽转球它通过安装在金属球上的两个喷嘴喷出蒸汽使球转动不过它只能输出很少的一点功率,只是一个玩具

    13世纪时在中国则出现了使用黑火药作为推进剂的火箭,他们常被作为烟花和军用火箭的推进器,这也算是最早的实用火箭发动机此后的时间里,火箭的发展断断续续

    世界上最早提出喷气推进理论的是法国的马克尼上尉和罗马尼亚的亨利?科安德亨利?科安德还在1910年前后试制过最早的喷气式飞机,也就是比较著名的da  1910可以译做科安德1910,但均未成功

    严光会关注喷气式飞机是肯定的,毕竟喷气式飞机象征着天空的未来

    而当罗马尼亚的亨利?科安德试制喷气式飞机的时候,严光尚在美国开阔他的未来另外当时亨利?科安德的喷气式飞机在当时并不算是什么轰动的发明,何况他还没有成功,不过就算这样,当这个闻出现在报纸的角落上时,严光还是一眼就注意到了他

    虽然完全不知道这个叫亨利?科安德的家伙是干嘛的,不过严光可是很清楚喷气式飞机的重要性的

    只可惜当时严光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就别提投资喷气式飞机的研究了等到严光在四川落脚的时候,还要忙着其他的事情,而在四川军政府成立的时候,当时的四川甚至连一架活塞飞机的制造能力都没有,就不用提什么喷气式飞机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四川稍有基础才有所改变,也就是那个时候,严光开始了研究喷气式飞机和喷气式发动机的项目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另外还有自身的实力,因此对这方面的进展一直都不是很大

    这一情况一直维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是二十年代中期

    虽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中国在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伊拉克和科索沃的油田开发出来后是得到了大笔大笔的资金

    然而当时的中国虽然在某些重要科技,比如说坦克等方面强于欧美列强,但是顶多也就算是一个优秀的偏科生,毕竟中国和欧美列强在科学方面的差距至少有数十年…

    用十年的时间弥补某些方面的差距到不是没有可能,甚至做出一些越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是想要全方面的追平甚至是越,却多少有些天方夜谭了一些

    尤其是像喷气式发动机这种尖端的东西,在后世航空发动机被称作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哪怕是在后世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当中能够制造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也是屈指可数

    就算是如日本这样的国家,其空军和海军装备的也都是美国和英国的发动机如比较著名的秋月级通用驱逐舰,装备的就是四台英国燃气轮机

    在后世许多人都说日本工业如何如何的强,然而事实却是单是英国的一个罗.罗,就足以秒杀日本的全部企业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中国也拥有了制造坦克、战列舰和先进单翼活塞飞机的实力,但在工业基础上毕竟不如欧美国家那么全面,这也是中国在航空发动机上进展一直不大的原因

    当时严光的对策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加大投资毕竟无论是什么研究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才行的没有资金,就算你的技术在雄厚,就算你本人在天才也是没有用的

    好在当时正是中国资金最雄厚的时期,所以这点上到是没什么大问题

    而除开这个外,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从欧美国家引入高技术人才在后世的美国走的就是这么一条道路

    前者好办,后者其实也很好办

    在引入高技术人才的过程中中国一共遇到过两个高峰时期

    第一个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国家的战败使得这些国家经济陷入萧条,像是奥匈这样的国家是干脆分裂成了一个个的小国家

    经济萧条,也就代表着没工作

    趁着这个机会,严光在对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趁机从德国引入了相当数量的高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无论是对中国的还是在当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引入工程,大概就和后世苏联解体后中国进行的差不多

    所谓的始于苏联解体后那段特殊时期,当时独联体各国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军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特别是一些尖端行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赤贫,美国、德国、以色列、韩国、加坡等国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件招揽人才

    韩国的人才计划卓有成效,乌克兰专家只要联系韩驻乌使馆,就可以拿到签证和机票,并提供一个月工资工资报酬没有统一标准,视专家本人资历和贡献大小,一般1500、2000美元月,知名专家3000、4000美元月

    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轮人才争夺,采用的招揽方法类似韩国,但得益于苏联时期中苏友好的渊源,一些留苏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专家

    在这段难得的时期,中国主动出击,目的性很强,直奔军工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个人关系转让其技术成果海军专家李杰形容那时的工作说,中国人坐一个星期的火车,从满洲里出去,穿过西伯利亚,取道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行摸底、契合,在知道了对方有哪些技术可以进行合作之后马上就有大批的乌克兰专家赴华,介入具体项目

    中国当时的基础技术比较落后,刚开始技术交流的层次比较低,规模也比较小后来中国用轻工产品交换先进设备乌克兰专家开始大规模赴华这些专家大多是旧时代的老布尔什维克,比较重视中苏友谊,生活要求不高,工作严谨,有问必答技术、材料很爽快地提供,甚至掏心掏肺

    大约是1993年后,双方交往起来就不那么顺利了“有些技术材料绝对不给你,想要必须有些手段”李杰说,有人用一箱二锅头或中国的小土特产私底下交换一些东西,但像过去那样在实验室里正儿八经的实验,要价越来越高了,

    “后来干脆只谈钱没钱门儿都没有”

    为了招揽苏联军工人才当时的中国政府为此启动了一项,专门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据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主抓这项工程,并放言说:“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为做好,国务院授权国家外国专家局于1991年正式设立国家“友谊奖”用以表彰外国专家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各省随后相继设立不同地方政府友谊奖乌克兰籍专家奥坚科?沃洛德梅尔、科瓦连柯、阿诺?阿夫恰茹克相继获得国家级友谊奖;卡强?鲍维尔?尤力耶维其获得江苏省友谊奖

    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内部报告称,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通过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双引工程”,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引进了大约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乌克兰是的重点地区,每年都有大批专家、学者应邀赴华讲学或从事科研中国驻乌克兰使馆一秘李谦如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说:仅2006年,国内邀请乌克兰科技界专家学者赴华约150批次,2000多人次

    ————————————————————

    对于中国进行的另一边的魏玛共和国,其实也是支持这么做的

    毕竟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就算将这些人才留在国内也根本无法提供养活他们的工作,别提资助他们进行先进科技的研究了

    反之,如果将他们送到中国去的话,不但能够得到理想的研究环境,而且将来等到德国的情况恢复了,还能将他们重邀回国内

    到时候,他们在中国所获得的一切研究成果,自然也就是德国的了

    对德国人的想法,严光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在将这些在德国混不下去的人才揽到中国后,严光不但替他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各种手段对他们进行收买工作

    工作的成效还是很好的,等到纳粹掌权,希特勒上台并且开始恢复德国经济的时候,虽然在德国政府的召唤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德国人员返回了自己的祖国,但依然有至少一半的德国人留在了中国,这个他们已经生活了十多年的国家——————小道消息,据说希特勒为此还发过脾气,大骂他们不配为日耳曼人…

    由于当时中德关系还算不错,德国的情况也很糟糕,再加上当时的魏玛政府也在推动这项项目,所以当时到中国工作的各类人才差不多有三四万人的样子,最后虽然只有一半的人留下,但也有近两万人…

    而这两万人,也对中国全面追赶欧美国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至于另一个高峰,则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几乎波及了整个世界,尤其是美国本身和日本、欧洲是受创甚深,在这个时候唯一情况能够好一些的,也只能经济和这些国家截然不同的中国——————当然苏联是一个另类,由于苏联的经济体系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所以当时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反而对俄国没什么影响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时的俄国反而成为了世界上一颗闪耀着的明珠

    另一方面的中国,由于在经济大萧条中受创并不是很深,再加上当时还有油田的收入助阵基本上只要这个世界上的汽车、船只和飞机还在用石油做燃料,就不需要担心政府没钱的问题

    所以在经济大萧条后趁着上述那些国家都惨遭重创的机会,国社政府从美国和欧洲国家引入了大批人才——————德国除外,因为当时德国的人才已经被引入的差不多了所以在经济大萧条后,就算引入了一些也是相当的有限

    当时国社政府从西方国家当中引入了差不多几十万的高技术人才,也正是这些人才使得中国在40年代前,真正的越了全面的越了所有的国家

    当然等到经济大萧条的后遗症消退了一些后,就像德国人一样,这几十万人中也有差不多一半的人返回了各自的国家不过依然有一半的人留在了中国,并且在国社政府的资助下继续进行着他们的研究

    只不过这些人里,究竟有多少是其他国家的间谍那就是不得而知的事情了

    好在中国当时主要是基础上面逊于其他国家,在其他方面,由于严光的原因反而像个偏科生一样优于欧美列强,再加上有着军防局的存在,因此到不需要特别担心技术泄漏…

    不管怎么说,最终在30年代中期,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喷气式航空发动机总算是诞生了而到30年代末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是试飞成功并且很轻松的就越了当年由活塞式飞机创下的最高时记录…

    不过…

    咳…

    由于当时生产的喷气式验证飞机是和he178,也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喷气式一样的单发喷气式飞机,因此在创下了最高的时记录后,只是试飞了几次就摔了…

    咳,反正航空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坠机史,摔几次死几个飞行员到没什么,关键是要找出坠机的原因让飞行员死的安心一些…

    再加上当时国防军的将领都见识过了验证机那越活塞式飞机的惊人度,因此虽然验证机只试飞了几次就摔了但是国防军依然对喷气式飞机的项目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

    因此很快的,第二架、第三架、第四架和第五架验证机诞生了

    暂且不提这些验证机的下场如何,在见识过第一架验证机的下场后,国防空军和项目的主导者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现阶段的航空发动机的性能还不是很可靠,所以如果不想谋杀飞行员的话,最好弄些保险措施

    比如说将双发改成单发,这样一来就算有一个发动机坏掉了,另外一个也能继续工作,最终将飞行员平安的带会地面

    于是在验证机不断试飞,不断坠毁的过程中,的量产型喷气式战斗机很快也被设计了出来,也就是不久前才刚刚完成试飞的,军内代号为的f1型喷气式战斗机

    咳,虽说在后世好像也有某个国家使用的是f开头的编号,不过这种东西就好象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发射频率一样,“先用先赢”才是国际法则,现在中国用了,那美国就只好用别的了

    中欧这场卫星定位系统频道之争,源于欧盟于2002年起决定以伽利略定位系统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来打破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民用导航领域的垄断局面,并于来年邀请中国加入伽利略计划,让中国成为第一个非欧盟的参与国

    根据中欧双方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但进入2005年,据中通社报道,随着德国总理默克尔及法国总统萨科奇等亲美政治人物上台,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的开发,继之欧盟排挤中国,投入巨额资金,中国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阻挡,理由是安全等问题拉中国参与该计划被一些人视为欧洲人的一种反美姿态,因此中国人感到被严重利用甚至是羞辱了

    中国遂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上2006年11月中国对外宣布,将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到2007年底覆盖全球的北斗二号系统计划浮出水面但欧盟却直至2008年,伽利略系统的第二颗实验卫星才升空,比最初计划推迟整整五年

    到2009年,伽利略项目远落后于原先计划北斗则不断前进,中国在开发自己的北斗系统上进展迅

    “真令人难以置信”比利时eutralex航天机构主席米歇尔?福布曾与中国协作者打过交道时他说,“中国人确定主次,做出决策没有争论,没有谈判这与欧洲不同欧盟做什么事之前必须统一27种不同意见”

    此外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技术上比伽利略先进,定位精度甚至达到0.5公尺级但由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频道与伽利略计划重叠,引发欧盟官员抗议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中国已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这一频率正好是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中国航空技术专家指出,按照“先用先赢”的国际法原则,谁就享有该频道的使用权,谁先启用频道既然北斗率先启用那么伽利略只能重选择通信频率

    ————————————————————

    不管怎么说,f1都是这个世界的第一种实用型战斗机

    而且和将喷气式战斗机当成轰炸机的希特勒不同,无论是严光还是军内的将领都对这种式战斗机报以很深的期望

    然而在对f1的使用和投产上,空军和海军却有很大的异议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看不出喷气式飞机的巨大潜力,事实上单是f1所拥有的度只要这些人的眼睛还没瞎就绝对不会看不出来

    但就算是这样,在空军和海军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将领反对将f1投入生产他们会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在他们看来f1的性能还不够成熟,虽然如今的f1战斗机装备着4门30机炮再加上900公里每小时的时绝对要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一架战斗机加强大,尤其是采用双发设计的f1,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也要比最早的验证机强上许多

    问题是,f1的航程实在是太短了…

    虽说f1的时达到了900公里小时,可是他的航程却只有1050公里,就好象历史上的me262一样而同时期的zd20和稍后的p51野马,却都拥有着4000公里的航程…

    只有1000公里航程的me262无论是对空军还是对海军,都实在是太短了一些尤其是在有zd20这样的战斗机做对比的时候,情况是如此,何况就连日本的四式和零战都有着两三千公里的航程…

    再加上虽然f1是这个时代的第一架实用型喷气式战斗机,但是他的体重和zd20等相比实在是太重了目前国内现有的大部分机场,都无法很好的起降这种战斗机,至于航空母舰,能够起降这种战斗机的是只有昆仑级和凌波级这两个型号,其他型号的航母就算是用液压弹射器都无法弹射这种战斗机,这就导致至少有大部分的航母无法使用这种战斗机作为自己的舰载机

    因此空军和海军的意见是,先继续大力的投资研究喷气式飞机,f1则先暂时不予大规模服役,等到喷气式飞机的性能成熟了,空军和海军在服役,毕竟现在有zd20撑场面已经够了,完全不需要这种性能不成熟同时价格也相当昂贵的战斗机…

    空军和海军的意见也不无道理,如果严光不是从后世来的话,或许真的会被他们说服然而严光却很清楚,哪怕是后世的那些所谓的第三代战斗机,别的暂且不提,想要在航程方面达到或越p51这样的顶尖活塞式飞机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所以如果只是别的话到还好说,可是如果是航程的话…

    而且军工上的技术,只能在战场上得到进步,光是在实验室里研究怎么可能得到确切的数据

    因此虽然在空军和海军有着相当一部分的人抱着异议的态度,但是在严光的一意孤行下f1不但继续着试飞活动,而且也早早的就做出了决定,  f1试飞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他在国防空军服役的时候

    另一方面,针对空军和海军的意见,严光也下令翻国内的军用机场,使机场能够起降较重的喷气式飞机同时鉴于喷气式飞机无法在中小型航母起降的问题,严光也投入了大笔资金在蒸汽弹射器的研制上…

    未来的早期喷气式舰载机,除非航母都像凌波级或小鹰级那么大,不然就只能用弹射器起飞,这点严光还是很清楚的…

    “喷气式飞机吗…”

    看着眼前这架刚刚降落并停止滑行的,在外形上很像me262的喷气式战斗机,严光点点头然后对着杨伟道

    “希望你的那个战争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惊喜…”

    另一边的杨伟,显然对自己有着相当大的信心,因此在听到严光的话后他只是相当自信的道

    “请总统放心,42年前,这架战斗机绝对会列入国防空军的序列当中…”

    听到杨伟这么说,严光满意了许多

    其实这时国社政府进行的并不单单只是喷气式战斗机的项目,还有喷气式轰炸机、喷气式客机等等项目

    毕竟喷气式发动机,对人类的航空史而言绝对是一种极大的跨越,仅仅只将这种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用在战斗机上,也实在是太浪费了一些

    尤其是轰炸机,活塞式飞机已接近时750千米,升限12000米的极限要使飞机飞得快高,必须换发动机而喷气式发动机无疑能使轰炸机飞的快高,飞到哪怕是敌人的截击机也无法飞到的高度…

    “如此一来,哪怕是像b52那样的重型轰炸机,恐怕用不了多少时间也能实现了…”

    在离开基地前,严光在心里淡淡的想道未完待续)

(https://www.tbxsww.com/html/8/8516/5734595.html)


1秒记住官术网网:www.tbxsw.com.tbxsww.com.tbxsww.com